在喜庆的新年里人们都会烹饪一条鱼来寓意来年的富足,用年年有鱼的谐音来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年年有余。在雕刻艺术中鱼这一主题也是很受人们的喜爱的,不仅是木雕、橄榄雕刻、骨雕等各种的雕刻形式都有用于来表达寓意的。那么鱼这一动物在雕刻文化中到底有什么寓意呢?中国人为何如此青睐“鱼文化”呢?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。
在远古的狩猎、采集时代,远古先民们以捕鱼、狩猎为生,所以从人类伊始,鱼便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。古往今来,人们在捕鱼、吃鱼中,不仅赋予了鱼丰厚的文化内涵,并且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鱼文化,为中国文化史挥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鱼文化的产生与人类悠久的捕鱼历史密不可分,据史料记载,早在旧石器时代,我们的祖先就已从事捕鱼作业。中国的古书典籍中也不乏有关鱼的记载,如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尔雅》乃至于《本草纲目》和《说文解字》等经典作品中都不失鱼类的相关记载。随着社会实践的加深,人们已经从捕鱼、吃鱼、养鱼发展到赏鱼、写鱼、说鱼、唱鱼,因而,描写鱼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,同是鱼的形象,却寄托着万般情感,让人品味不尽!
中国人为何喜爱鱼?
鱼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,深受人们的喜爱,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,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。但是中国人为何对鱼如此喜爱呢?其中又有何文化根源呢?
1、鱼在古代是先民崇拜的对象和身份的象征。
远古时期的先民大多是沿水而居,鱼是他们的食物和生活**,没有鱼就意味着死亡,这就决定了他们对鱼的崇拜,把它作为美的对象。除此之外,鱼多仔、繁殖能力强也是先民将鱼视为崇拜对象的重要因素。因为在当时的母系社会,人们的寿命普遍偏短,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就是大量繁衍,所以人们渴望多子多孙、人丁兴旺。
到了唐代,由于唐代的皇帝姓“李”,与“鲤鱼”之“鲤”谐音,所以鱼在唐代成为了权利和身份的标志,鲤鱼则成为了鱼之**,君王赐给臣子“鱼”符,君王将相佩饰则多为“鲤”佩,且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。
2、借鱼水之情表达男女恋情。
鱼要生存**寄生于水中,鱼与水之间难以分开,因此,古时的文人们通过大量的诗歌辞赋来歌写这种鱼水关系,从而间接地表露恋人或夫妻之间如胶似漆、难舍难分的情感。如古诗:“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,鱼戏莲叶间。鱼戏莲叶东,鱼戏莲叶西,鱼戏莲叶南,鱼戏莲叶北。”(《江南》),就借用鱼的形象表现了男女相悦嬉戏的景象。
3、借鱼的形象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。
于水中自由从容,无羁无绊,乃鱼之乐也。鱼的这种自由古往今来不知赢得了多少文人志士的羡慕。庄子的一句“儵(读音tiao二声,鲦)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。”便将庄子羡慕鱼的自由及内心渴望自由的心理表露无疑。当然,在庄子的一生中,他也切切实实地实践了他的原则,也许他的身体不一定真的自由了,但他的心灵却达到了不为功名羁绊,不为繁华所动的大自由。
4、鱼文化对民间祈福习俗的影响。
谐音和象征手法在民间吉祥文化中使用较为频繁。因为“鱼”谐音“余”,有“年年有余”、“富贵有余”、“吉庆有余”之意,所以鱼成为了民间吉祥文化的重要表现题材。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,鲤鱼很早就被赋予了更加特殊、更加丰富的文化色彩,因而一直是吉祥物和吉祥语、吉祥图案的内容。我国民间习俗常把鲤鱼视为“财神”,有招财之意,所以民间艺术中的年画常常出现大鲤鱼的形象。因“鲤”与“利”谐音,“鱼”与“余”谐音,所以吉祥图案“渔翁得利”、“富贵有余”、“吉庆有余”等中的纹图多为鲤鱼。
近年来的许多地方,如公司、酒楼开张,乔迁之喜等都习惯恭敬、端庄地摆上一缸锦鲤,或摆放雕有鲤鱼纹图的木雕工艺品,家中也喜欢带有鲤鱼纹图的古典家具或装饰物,祈盼能够带来喜庆和财运。
永清县别古庄昕兴雕刻坊